可以咨询:175——0212——0963同微信
朱蕾
主任医师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呼吸科
综合推荐热度3.7
总访问量18645
收到感谢信10
擅长
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PD、支气管哮喘、外科手术管理及复杂水电解质紊乱
简介
朱蕾,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等多家单位的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
全国呼吸病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呼吸学会青年委员,先后担任中华呼吸学会ICU与临床呼吸生理学组、危重症医学学组副组长,现为肺功能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呼吸危重症和呼吸生理分委会副主任常务委员,国家临床医学关键技术专家委员会、老年医学会第二届老年呼吸和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医院装备协会呼吸与危重症医疗装备与耗材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培训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呼吸专业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或常务委员,《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呼吸学会委员兼重症医学学组组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复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副主编;《Lancet》、《Chinese Medical Journal》、《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等杂志的审稿人。参与中华呼吸学会《无创性正压通气临床共识》和《ALI/ARDS诊治指南》的制定;主持制定《肺功能测定程序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规范》和《肺功能诊断规范》。
主要从事呼吸病和危重病的医、教、研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系统研究,是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发展无创性机械通气预防和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技术”和“九五”卫生部重点课题“呼吸衰竭治疗新技术”的主要完成者。率先开展围手术期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呼吸系统管理的系统研究,首次提出肺泡引流和呼吸系统全程引流的概念和实施措施。率先开展心功能不全患者呼吸生理学变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首次提出中心静脉跨壁压的概念,克服了中心静脉压反映血容量的缺陷,证实了机械通气的正性肌力作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心功能不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通过上海市成果鉴定。首次提出并推广一秒率的正常值标准,完成了肺功能测定的操作指南和诊断指南。在复杂体液紊乱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如提出和完善钠离子紊乱是可交换钠的紊乱;提出钾离子包括离子钾、络合钾、蛋白结合钾等形式,完善了钾离子紊乱诊治程序。
近几年先后承担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肺功能测定在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中的问题与改进”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肺功能诊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LR4信号负性调节分子IRAK-M与PAI-1间"分子串话"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等项目。1998、1999、2000、2003、2004和2010、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先后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奖、专利、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三等奖、中华呼吸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专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创刊60周年优秀论文、第二十六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专利,其中“一种可调式吸氧面罩(ZL201220332906.X)”于2012年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0余篇。主编:《机械通气》(2001年第1版,2007年第2版,2012年第3版)、《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2003年)、《临床肺功能》(2004年第1版,2014年第2版)、《临床呼吸生理学》(2008年)、《体液代谢的平衡与紊乱》(2011年)、《围术期重症监测与治疗》(2014年),其中《机械通气》和《临床肺功能》是呼吸治疗师的教材,《呼吸生理学》、《临床肺功能》(二版)、《机械通气》(三版)入选医学界呼吸频道“呼吸科必备17本专业书籍”。是上海医科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还被评为“民盟中央抗非典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十一届中国优秀医师”。
全国呼吸病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呼吸学会青年委员,先后担任中华呼吸学会ICU与临床呼吸生理学组、危重症医学学组副组长,现为肺功能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呼吸危重症和呼吸生理分委会副主任常务委员,国家临床医学关键技术专家委员会、老年医学会第二届老年呼吸和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医院装备协会呼吸与危重症医疗装备与耗材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培训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呼吸专业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或常务委员,《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呼吸学会委员兼重症医学学组组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复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副主编;《Lancet》、《Chinese Medical Journal》、《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等杂志的审稿人。参与中华呼吸学会《无创性正压通气临床共识》和《ALI/ARDS诊治指南》的制定;主持制定《肺功能测定程序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规范》和《肺功能诊断规范》。
主要从事呼吸病和危重病的医、教、研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系统研究,是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发展无创性机械通气预防和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技术”和“九五”卫生部重点课题“呼吸衰竭治疗新技术”的主要完成者。率先开展围手术期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呼吸系统管理的系统研究,首次提出肺泡引流和呼吸系统全程引流的概念和实施措施。率先开展心功能不全患者呼吸生理学变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首次提出中心静脉跨壁压的概念,克服了中心静脉压反映血容量的缺陷,证实了机械通气的正性肌力作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心功能不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通过上海市成果鉴定。首次提出并推广一秒率的正常值标准,完成了肺功能测定的操作指南和诊断指南。在复杂体液紊乱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如提出和完善钠离子紊乱是可交换钠的紊乱;提出钾离子包括离子钾、络合钾、蛋白结合钾等形式,完善了钾离子紊乱诊治程序。
近几年先后承担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肺功能测定在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中的问题与改进”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肺功能诊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LR4信号负性调节分子IRAK-M与PAI-1间"分子串话"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等项目。1998、1999、2000、2003、2004和2010、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先后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奖、专利、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三等奖、中华呼吸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专利、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创刊60周年优秀论文、第二十六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专利,其中“一种可调式吸氧面罩(ZL201220332906.X)”于2012年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0余篇。主编:《机械通气》(2001年第1版,2007年第2版,2012年第3版)、《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2003年)、《临床肺功能》(2004年第1版,2014年第2版)、《临床呼吸生理学》(2008年)、《体液代谢的平衡与紊乱》(2011年)、《围术期重症监测与治疗》(2014年),其中《机械通气》和《临床肺功能》是呼吸治疗师的教材,《呼吸生理学》、《临床肺功能》(二版)、《机械通气》(三版)入选医学界呼吸频道“呼吸科必备17本专业书籍”。是上海医科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还被评为“民盟中央抗非典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十一届中国优秀医师”。